首页 > 聚焦 >

基金圈大骗局!夫妻入职300多家公司,每月工资超60万

发表时间:2023-06-03 17:36:34 来源:凤凰网

基金圈的大骗局,细节在近日曝光了。


【资料图】

夫妻入职300家公司骗工资,月收入超60万

前阵子,私募圈有一种骗局,有这么一帮人,不断应聘金融机构销售岗位,入职之后天天汇报工作,但是,不开展实际业务,而他们靠着这些私募等金融机构发的高额底薪,轻轻松松月入十几万。

上海广播电视台《案件聚焦》栏目近期曝光了具体细节。

据《案件聚焦》,沈总是一家金融公司的老板,今年,该公司需要招聘一批销售。随后,一个名叫洪凯(化名)的男子来面试。他表现出的业务能力十分出众。

就这样,洪凯以3万元底薪,20%提成被高薪录用,他还带着另外8个销售一起加入了沈总的公司。

但是入职后,洪凯他们除了参加例会,从不打卡上班,但工作日志显示,他们每天都在跑客户。可即便如此,却迟迟没有客户签约。

两个多月过去,工资发了20多万,但他们承诺的业绩却迟迟没有兑现。

后来,其中一个销售提供的一张离职证明,彻底暴露了这伙人的真面目。

离职证明显示,他在上一家企业入职的时间段,和在沈总公司的时间几乎完全重合。

自知被骗的沈总向上海浦东警方报案,一个涉及数百人的“职业骗薪”团伙浮出水面。

实际上,这个洪凯仅是初中学历,当过中介还卖过保险。

但就这两年,平均每月有10家左右的企业给他发工资,金额从几千到3万元不等,时长短的一个月,最长的半年。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查取证和证据固定,警方认定这伙人和企业之间,绝不是普通的劳务纠纷。

侦查员发现,因为大型企业都有较严格的背调制度,骗子们选择的受害公司90%都是中小型金融公司,这些企业往往没有人力、物力对求职者进行背调。

在走访中,侦查员发现,直到人员离职,很多企业都没有意识自己被骗。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取证,今年3月8日,上海浦东警方会同经侦总队对已经查证的犯罪嫌疑人实施了抓捕,当晚,共有51人落网。

在这伙人里,比洪凯作案更疯狂的是徐玲玲夫妇俩。两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入职的公司超过了300家。

徐玲玲曾创下单月入职28家企业的行业记录,可以说,她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公司领工资,夫妇俩仅月工资收入就超过了60万元。

徐玲玲每天的生活,不是在面试,就是在去面试的路上。

导航记录清楚地还原了她的极限“工作状态”:

早上6点起床化妆,7点出门,8点到达A公司打卡签到,9点多来到隔壁商务楼参加B和C公司的面试。

下午1点,她横跨半个上海,参加D公司的例会,再去E公司办理离职手续。随后,她又去了F、G公司面试。

晚上,她去各种酒会,挖掘新的公司资源,到家已经是凌晨3点。

由于徐玲玲选择就职的都是小规模金融公司,因此,当她拿出一份满是高净值客户的名单,大多数老板都舍不得放手。

一般情况下,头一个月还能蒙混过关,当老板开始催促,他们就会召集群众演员。

群众演员杜阿姨介绍,演一次会给几十块钱。被拉去“演戏”时要穿得好一些,“就说我有多少资产什么的,让人家老板看了相信你是有钱的。”

为了最大化薅取企业“羊毛”,这些头部骗子就开始发展下线。而这些犯罪嫌疑人则需要将工资的20%甚至50%、70%返给徐玲玲夫妇。

数十家私募被骗

据警民直通车上海,今年1月,一家网络科技公司负责人向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报案。

去年10月,这家公司为了推广产品,通过网络发布了急招销售的招聘信息,要求应聘者有丰富销售经验。很快,王某、李某等8人前来应聘,介绍了曾经在一些大型企业的销售经历和工作期间经手的一些“大厂”项目,还展示了自己的“优质客户名单”。公司对这些光鲜的“销冠”履历十分满意,许诺带头人王某2万元底薪、其他人8000至9000底薪外加销售提成。

没想到这8人入职3个月,不仅没有给公司带来任何业绩,应聘时声称能接洽的优质项目也没有一个实质性开展。当公司准备将他们辞退时,8人仿佛早有准备,要求支付当月全部薪水才肯离职,公司无奈妥协。

不久,王某误发在公司群里的一张其他公司的离职证明引起了公司负责人的注意。联系该公司后,负责人发现这8人竟然在同一时间内在两家公司入职、赚取两份底薪,于是向警方报案。

警方对涉案8人调查发现,他们应聘时自述的学历履历和项目经历都与事实不符,是专门针对招聘要求进行的“自我包装”。事实上,他们中没有一人有过大型企业从业经历。

警方还发现,8人在短时间内先后在金融、装修、科技咨询等企业应聘销售、融资等岗位,骗取薪资。浦东警方据此判断,这8人背后很可能藏着一个专业诈骗团伙,于是在市局经侦总队指导下,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

经综合研判分析,一个以犯罪嫌疑人杨某、曹某为首的“职业骗薪”犯罪团伙浮出水面。专案组走访调取数十家用人单位上百套人事档案资料,确定了嫌疑人总名单。

今年3月8日凌晨,浦东警方在上海及外省市同步收网,成功抓获杨某等53名犯罪嫌疑人。

到案后,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曹某某向警方如实供述团伙成员实际上根本不具备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和资源,入职的目的就是为了骗取企业的工资底薪,根本不会为企业带来任何收益。

经查,杨某某、曹某某伙同身边亲友组成诈骗团伙,从招聘类APP、网站上获取招聘信息后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编制”简历并频繁投递。在获得面试机会后,杨某某、曹某某就通过网络寻找各类制假分子,帮助伪造个人学历、工作履历、银行流水、离职证明、过往业绩等应聘材料,把团伙成员包装成用人企业所需的“高学历、高能力”的“完美应聘者”。

之后,团伙对即将前往企业面试的成员进行“就职”培训,教授应聘话术,虚构一些自己的销售经历或融资经历,谎称能为用人企业快速提高销售业绩。在培训后,团伙成员便前往应聘,骗取用人企业信任后与其形成劳务关系。

入职后,团伙成员通过伪造日常工作记录、雇佣人员假冒高价值客户并使用虚假身份假意与用人企业签订投资意向合同等手段维持在职状态,拖延在职时间,从而达到诈骗更多工资底薪的目的。一旦诈骗手法被识破,用人企业拒绝支付工资,团伙成员即通过上门闹事等手段施加压力,“逼迫”用人企业支付薪资。

目前,杨某某、曹某某等5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浦东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初步查证涉案金额达5000余万元。

据证券时报报道,经记者多方求证获悉,上述被抓的诈骗团伙,正是近一两年在上海、深圳私募圈猖狂作案的“职业应聘者”。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行骗行为被私募圈曝光后,该团伙又将同样的套路用在互联网公司身上。过去一年中,数十家私募机构曾联合将疑似套路诈骗团伙的名单进行比对,筛选出高度重合的200余人,其中有多位在此次落网。

据悉,这些“套路应聘”诈骗团伙的成员靠着同时入职多家私募机构,领取多份底薪的方式,研究出了一套成熟的盈利模式。他们利用了中小私募数量众多,彼此之间沟通不充分,对销售人才需求较大等特点,通过专人帮忙伪造简历、介绍工作等方式,与多家机构同时签订劳动合同。

“许多私募朋友把他们当作宝贝,如同上帝一般款待,给了两三万的底薪,甚至给股份。”一位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据其介绍,这些诈骗团伙普遍年龄在20-30岁之间,伪装成很有人脉、很有资源的样子。入职后,这些诈骗人员相互伪装成对方的客户,每天两三个人去公司,给人一种马上就要成交的样子。

“一般私募是很难识别的,他们特别了解私募基金公司的需求。他们一般也不来上班、不参会、不打卡,但每天会写日志,而且日志写得很好,还会发送拜访客户的视频,很多私募公司就被他们这么混过去了。但基本上混个两三个月就会露出马脚,他们就会离职,如果公司不付工资还会被威胁去劳动局举报。”该私募人士说道。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